2015年5月30日 星期六

好書推薦 << 轉貼 >>電玩害人性情大變? 腦科學專家解惑


一直不太明瞭,每每發生重大社會事件時,為何只討論當事人愛玩的遊戲?!

為何不討論:【地溝油炸的薯條雞排、塑化劑調的手搖茶飲】
這些對青少年身心影響程度也不差的項目哩。

不可否認的,許多家長早已將青少年心靈成長的三個要素:
自我認同(Identity)、
親密關係(Intimate relationship)
與想像力(Imaginative power)
改用【3C褓母、APP】來取代了,
但真相究竟為何,讓我們一同來了進一步瞭解下去。
 

「鄰居透露,北投校園割喉案的龔姓嫌犯龔整天沉迷電玩、漫畫,可以幾天不出門,言行舉止怪異…」、「犯下北捷隨機殺人案的鄭捷曾說:『我喜歡玩《英雄聯盟》和《神魔之塔》』。,這句話,導致《英雄聯盟》和《神魔之塔》被大眾認為是暴力、殺人格鬥的遊戲,造成許多年紀較小遊戲玩家被父母禁止繼續玩這兩款遊戲。」

這些都是媒體對於認為「電玩與形成反社會人格相關」曾做出的評論。

不過也有人認為,打電玩就像閱讀、聽音樂,只是一種抒壓的方式,跟人格無關,還有人在電競領域闖出一片天,甚至在國際上擒獲獎項,不少家長都想問,到底該不該叫孩子遠離電玩?

對此,腦科學專家謝伯讓表示,從大腦的結構來看,人們會熱愛電玩的原因,主要是因為電玩的聲光效果,對大腦來說,是一種強烈多元的刺激,「是大腦所歡迎的」。


因為大腦是一個渴望資訊的器官,大腦的功能就是在分析人體所接受到的各種資訊,「如果你能很有效率提供資訊,大腦就會對這些資訊非常有興趣」,電玩就是這樣的設計-好看的顏色,有趣的音樂,訊息之間彼此協調,這些都會讓大腦認為這是很有趣的事情。

此外,電玩設計主要的「獎勵」制度,這種即時性的回饋,完全不同於在日常生活中獎勵的回覆可能既慢又往往不合真心所需,「甚至很多時候是得不到獎勵」,因此在電玩的世界,這樣立即收到的獎勵快感的滿足,會讓大腦分不清是虛擬還是現實,而逐漸沉溺在其中。

至於到底該不該禁止孩子接觸電玩?孩子在電玩或是電競的領域,到底是「學習」還是「沉迷」?熱愛打電玩的謝伯讓提出自身例子解釋。

謝伯讓認為,如果孩子提出「我想當電競選手」的說法「勤練」電玩時,家長可以和孩子理性討論。謝伯讓說,電競領域就像運動項目,必須要花時間勤於練習,「但有些人就是比較有天分」,
現實就是:如果你在遊戲中總是無法贏過其他人,無法進入排名,那麼即使當上電競選手也難有出頭天。

電玩本身是大腦接觸眾多訊息的其中一環,對大腦的活化有其效果,但如果已經變成大量而主要的訊息接觸來源,失去了其他現實生活的各種刺激,久而久之就會脫離現實。

「不需禁止孩子完全不能碰電玩」,但是必須觀察孩子與現實社會接觸的狀況,並且鼓勵孩子更多元接觸其他技藝,從電玩以外的領域去找到興趣以及可以提供孩子獎勵回饋的方式。

如果這時候孩子找不到虛擬鼓勵所能替代的領域,就很可能因為對自己日常生活的種種失去信心,漸漸轉變成「性情大變」的後果。

最後推薦好書一本:

破解APP 世代:哈佛創新教育團隊全面解讀數位青少年的挑戰與機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