定期考優良試題推介 ─ 99學年度高一下第二次定期考
教育部高中數學學科中心試題研發小組
報告撰寫:國立竹南高中李政豐老師
前言
99課綱實施之後,原本在高二下的排列組合課程,提前在高一下實施教學,在這個重大的變動之下,課綱委員與高中數學教師的看法,有一點落差,因而在教學與評量中,衍生一些需要時間來適應的問題。本校學生基測PR值約為61,我以任教於中等程度學校教師的觀點,列舉一般性問題如下,謹提供大家參考:
1、排列組合的學習著重在分析理解能力的訓練,高一學生的智慧年齡與數學能力的背景,比起高二學生是有些不足。
(啊哈,老師太客氣了,大叔我覺得應該改成“X商”不足~)
2、99課綱明顯的希望降低排列組合的難度,但是老師們對舊課綱的命題內容還是很多,短時間內還無法融入新課綱的精神。《大叔觀點:部分老師比較“懷舊”嘛》
3、部分學校的試題,解題的技巧性很高,需要思考得很週延,相對的解題時間變得很匆忙,學生的挫折感必定很大。《大叔觀點:老師們請放心、孩子們臉皮厚、挺得住滴~》
4、部分試題思考的細膩度廣,計算量大,要在(60~70)分鐘內解完試題,實不容易。《大叔觀點:不夠用?還好吧,只要擲筊,應該寫得完~》
5、需要逐一檢查解題方式的題目稍微偏多,學生不易在短短的考試時間內掌握它的演算法。《大叔觀點:不會啦,寫完名字就要睡了,所以應該用不到檢查滴》
6、在教學時,要讓學生有自由解題的空間,走他自己的路,尤其要讓學生體會『我這樣的作法,到底錯在哪裡?』。
能夠讓學生了解自己的路哪裡出錯,他才會領悟並接受老師所敎的正確解題方法。
因此診斷學習是很必要的,只教學生如十八般武藝的解題技巧,在我們中等程度學校是有學習困難的。
在教學與評量當中,我們感覺需要加強的內容也將它列舉如下:
1、相同物分堆的定義不夠清楚,能舉出來的生活中的實例太少。
......
2、不同物分堆的定義也不夠清楚,能舉出的生活中實例也不多。
以賽程的安排做為不同物分堆的例子是比較適當的。
所謂兩隊比賽的賽程安排:是指兩隊的成員,與比賽的對象。當隊內組成的成員有變化,或比賽的對象有變化,就視為不同的賽程。
3、課本只列舉重複排列的正向算法(用乘法原理),缺乏重複排列的逆向算法。
4、要讓學生領會重複計數或少算的錯誤。
5、重複組合的說明:演算法的說明,題型的種類,稍有不足。
6、所謂相關位置與實際位置的概念,有必要強調與說明(見下註)。
註:99課綱已經刪除環狀排列,此內容不建議列入高一排列組合教學範圍;
若已補充此內容者,請勿列入評量範圍。
7、情境命題的解釋與舉例不足,命題老師的敘述與學生的領會有落差,導致題意不清引起的錯誤解題。
我的想法是,敘述需要清楚詳盡,學生才能心領神會,相信老師如此命題,學生的誤會將變少。